
台风因其高破坏性在一般情况下被归类为“灾害”,但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大数据、5G回传、海洋极端天气激光雷达监测系统和AI预测模型建设的智慧风场,实现了对台风影响程度的全要素感知、精细化模拟与精准预测,开创性地化“风害”为“风利”,将台风灾害转化为增量电力,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利用,在探索新质生产力场景应用中迈出坚实步伐。
据介绍,2025年第14号台风“蓝湖”日前在南海海域生成,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8级,粤西沿海有7~9级阵风,有大雨局部暴雨的降水。面对极端天气,中国华电阳江海上风电公司借助前瞻性的技术布局与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不仅实现了风场安全稳定运行,更巧妙利用台风外围优质风资源,单日累计发电量达1085万千瓦时,较2024年日均发电量380万千瓦时增长284%,可满足约450万人一日(2.5千瓦时/人日)用电需求,创年内单日发电量新高。
广东阳江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为实现风资源的高效利用,中国华电建设投运了一套集气象监测、功率预测与发电优化于一体的智慧风场平台。该平台是“华电·智新”新能源生产管理平台的应用之一,借助广东省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Windy等多个权威气象信息源,并依托国内首批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气象监测点——青洲三“天眼”系统实时回传海上气象数据,通过“北斗卫星﹢ 5G”通信网络,实现远海数据高速传输与边缘计算能力部署。基于AI的风功率预测模型,可对台风路径、风速、风向进行精准模拟与短期预报,支撑发电计划的科学制定与动态调整。阳江海上风电通过“系统预测﹢人工校正”双机制,确保风功率预测准确率持续提升,目前,风机可利用率在广东省内同类海上风电项目位居前列。
针对台风前后风资源波动大、安全风险高的挑战,中国华电总结以往抗台风经验,形成系统化应对机制,风前基于智慧风场平台预警开展设备加固与发电优化;风中依托“天眼”实时回传和AI预测动态评估,科学决策运行方式;风后智能巡检机器人快速诊断与恢复,最大限度减少停机损失。这一机制在保障设备与电网安全的同时,实现了对台风期风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追求发电效率的同时,中国华电高度重视极端天气下风电设施与人员安全,构建了“高可靠抗台风﹢预防性维护”技术体系与三级应急响应机制,部署了嵌入式AIS的电子围栏系统,结合雷达与AI视频监控,为海上风电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无形防护墙,24小时不间断监测风场运行状态与环境参数,第一时间判断机组是否处于安全状态,为应急响应争取宝贵时间,极大增强了台风期间的整体防控能力。
中国华电还发挥其智能装备集群作用,投用的深水区海上升压站智能巡检机器人作为运行维护的多面手,搭载高精度传感器、高清摄像头和AI图像识别系统,对海上升压站内设备进行24小时全过程监控。“以前没有巡检机器人,系统发送故障报警后,即使只是小问题,我们也需乘船出海到现场检查。”阳江海上风电项目生产负责人表示,“如今通过机器人,我们可远程精准掌握设备状态。”
着眼智慧风场“驾驭台风增发电”这个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常态化长效化,中国华电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AI”战略落地,持续完善极端天气下风电场的防灾减灾与发电增效协同机制,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