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0日,由中国大唐开发建设的四川省平均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项目——硕曲河去学电站水光互补白松光伏二期项目正式投产发电,硕曲河流域百万千瓦级水光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完成最后拼图,开启大唐乡城(得荣)公司“十四五”打造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流域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基地的新篇章。
探索水光互补开发模式
地处川滇交界干旱河谷地带的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一直有着“中国西部太阳谷”的美誉,在光伏资源方面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禀赋。大唐乡城(得荣)公司依托已建成水电集群,积极探索水光互补开发模式,将四川省甘孜州光伏发电“冬春强、夏秋弱”的特性与水力发电“夏丰冬枯”的特点相结合,使其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借助光能,发展绿色电力;依托水资源,寻求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流域水、风、光等自然资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推进项目的初衷,也是积极落实‘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具体实践。”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常青表示。
随着白松光伏二期项目的投产,与前期已投产的白松一期光伏项目共同接入四川去学水电站,实现水电和光伏的“打捆”送出,每年预计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超15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5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0万吨。
如今,光伏发电已经接过点亮绿色能源的新使命,与水电一同为万家灯火再添新的“光”彩,成为“提供绿色能源、点亮美好生活”的新引擎。
克服高寒缺氧难题
面对高原高寒缺氧、施工降效明显、地形地质复杂、大件运输困难等难题,项目建设者们充分发挥“高原红”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作用,大力开展百日攻坚,在组件安装、设备安装调试中攻难关、做示范,积极开展争先创优,誓将项目建设成为一个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标杆工程和四优工程。
海拔4600米的高原上寒风肆虐,缺氧带来的呼吸困难、头晕、心跳加速等高原反应也在挑战着建设者们的体能极限。相比高寒缺氧,更令大家感到头疼的是现场施工机械设备也出现了高反的症状。由于氧气稀薄,各类大型机械设备效率降低、冷却效果减弱导致性能下降,经常会出现点火困难,这些时不时就出现的新状况对施工效率、施工进度带来极大挑战。
11月28日,白松光伏二期项目成功实现并网发电,建设者们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斗志,战风雪、斗严寒,成功实现在同批次获得开发权项目中首个备案、首个开工、首个投产,安全质量标准均位居同类型项目前列。
培养青年骨干力量
为了催生一批能适应高原环境,特别是超高海拔环境下的光伏项目生产准备和运维人员,该公司在一线青年职工中选拔精兵强将,成立了一支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的光伏运维骨干队伍。
依托老带新、师带徒以及“青青传帮带”,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学习、课题攻关、现场跟踪、理论调考等方式,为新能源项目生产准备、日常维护和后续项目发展,大力培养和储备了更多更精干的年轻骨干力量。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先后培养选拔出十余名青年骨干。
当前,白松光伏二期设备调试与运行的生产队伍平均年龄为25.4岁,绝大多数为98、99乃至00后。这支新生力量不仅是当前新能源项目运维的生力军,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是后续新发展项目“传帮带”的主力军。
开展托底性帮扶
2023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启动川内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大唐四川公司主动请缨,定点帮扶甘孜州得荣县。
如何将地方资源禀赋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切实将托底性帮扶这盘大棋作为推进得荣县生根造血、赋能高质量发展、惠及民生的着力点?大唐四川公司给出了自己的方案:结合帮扶政策和企业中心工作,积极开发建设新能源项目,已建成的白松光伏一期项目预计每年将向当地政府贡献税收1700万元,提取开发利益共享资金1500万元。
随着白松光伏二期项目投产发电,在甘孜南部地区,一条以清洁能源开发建设为主引擎,辐射带动“光伏+基础设施提升”“光伏+产业就业”等的“光伏+N”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正在“中国西部太阳谷”悄然孕育着新希望。
追“光”奋进,迎“光”前行,和“光”同尘,与“光”同在。这是中国大唐雪域追光人的使命担当,更是同心聚力、追求卓越的奋进姿态。随着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种子在“太阳谷”这片雪域高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片清洁能源“海子”,将如同它的名字“曜阳”一样,成为新能源领域的一轮耀眼的太阳,照亮中国大唐在川可持续发展的新希望。
第2届光伏智慧运维及人工智能大会暨储能运维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