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有序推进沙戈荒光伏项目建设

发布时间:2024-10-25来源:中国电力报

在黄河“几”字弯的南岸河套平原上,盘踞着总面积达1.39万平方千米的库布其沙漠。曾几何时,当地居民一代代无奈地重复着“风起明沙到处流,沙压房子人搬走”的生活。如今,黄沙、戈壁、荒漠等从前人们印象中的“不毛之地”,正逐渐成为生产绿色能源的“热土”。


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公司”)达拉特光伏发电项目中近20万块光伏板拼接成的“骏马”光伏电站就坐落在这里。在电站中穿行,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光伏发电板下绿意盎然,令人欣喜。


大漠流金,蓝海崛起。随着一个个大基地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内蒙古公司新能源产业“大有可为”。截至目前,该公司新能源装机711万千瓦,占比接近50%,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及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组件转化效率


走进该项目现场,成千上万块蓝色光伏板整齐地排列在黄沙之中,宛如一片蓝色的海洋。


作为全国第三批光伏领跑者基地中唯一一个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项目,该项目于2018年6月30日开工,总规模40万千瓦,占地面积约1.6万亩。截至10月20日,该项目自投运以来已累计输出绿电38.0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省标准煤185.7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63.08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是全国陆地光伏领域中首个国家优质工程奖项目。该项目设计初期,因地制宜地采用业内领先的双面双玻高效组件,可通过季节的变化随时调整光伏板的角度,通过沙地对光的高反射率,使得组件转化效率大于21.6%。


“我们充分利用与周围低矮植被、黄沙间的色差,将19.6万块光伏板组成一匹奔腾的骏马,寓意‘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内蒙古公司蒙西新能源达拉特光伏电站负责人苗瑞军说。位于内蒙古达拉特旗的“骏马”光伏电站被夕阳映照成金色,这座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的光伏电站,以“世界最大的光伏图形电站”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沙漠地区风光大基地的定位,除了提高新能源供给能力外,还承载了修复生态环境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对于“骏马”光伏电站而言,这一使命就变成了防沙固沙和还绿于民。


走进该电站可以看到,光伏阵列之间是适宜当地生长的黄芪等植物,光伏板下是长势良好的耐阴性沙生植物。这样的科学搭配可以实现防风固沙和生态修复,保护光伏阵列间地面免遭风沙蚀积危害。与此同时,光伏板不仅可以发电,还能有效挡风防风,改善板下植物的生存环境,达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现在,光伏区域经常出现小型啮齿类动物的足迹,意味着生态正在向好发展。


正午后阳光灼热,细沙沾在“骏马”光伏电站工人们的额头上。在他们看来,光伏治沙是一举两得、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既能发电、治沙,自己在这里务工还能够增加收入。”工人们纷纷表示。他们背后的一排排光伏板好似蓝海,泛出层层光晕。


光伏板能遮阴保墒,加上节水灌溉的措施,使得植物生机勃勃。据了解,该项目打造以“光伏、沙漠、生态、农业、旅游”为支撑、多元发展的“沙漠经济先导区”,推广发展“光伏+生态治理+农林+旅游”的模式,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该项目采用“林光互补”模式,制定了生态固沙建设、经济林建设、生态修复建设、高支架区观赏林建设“四步走”路线,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使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累计完成治沙1.6万亩。


“电站在光伏阵列间种植紫穗槐、黄芪等植物,在光伏板下种植沙生植物,既可以防风固沙,保护光伏阵列间地面免遭风沙侵蚀,又可以修复生态,避免沙进人退。”内蒙古公司蒙西新能源公司董事长王亚洲介绍道。


身处“骏马”光伏电站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达拉特样板”跃然眼前:金色的沙漠地带和排列有序的蓝色光伏板交相辉映,黄芪等植物点缀其间,形成一道“金沙蓝海绿洲”相得益彰的亮丽风景线。


绿化山河,久久为功。内蒙古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沙地综合治理道路上,他们将一往无前,交出更加亮眼的生态发展“答卷”。


第2届光伏智慧运维及人工智能大会暨储能运维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