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探访国电电力蒙西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300万千瓦光伏基地

发布时间:2024-10-10来源:中国电力报

从银川市出发,驱车约1小时,笔者踏上蒙西这片土地,来到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的国电电力蒙西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300万千瓦光伏基地项目现场。


鄂托克前旗地处北纬37度,草原大部分处于毛乌素沙地腹地。随着汽车在道路上飞驰,一排排光伏板从眼前掠过,偶尔能看到羊群在草原上自由觅食。到达项目部后,放眼望去,部分荒漠已被一片光伏海洋所覆盖。


该项目是我国第二批“沙戈荒”大型新能源发电基地项目之一,由国电电力综合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已建成4座220千伏升压站,剩余2座220千伏升压站预计于10月内建成。并网后所发电力与国家能源集团内蒙古上海庙发电有限公司所发火电打捆送出,通过已建成的上海庙至山东±800千伏直流特高压外送通道送至山东地区消纳。9月18日,该项目开展并网前接火作业,进入了最后的电气调试和收尾阶段。


从浩渺沙海到蓝色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浩荡沙海。该项目在完成沙地选址、审批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后,2023年5月,该项目负责人李晋原带人来到项目现场,开启了这场征程。春去秋来,日月交替,项目部人员也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13人,一座座光伏板向阳而生。如今,近10万亩荒漠,已经成为了一片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海洋。


“项目建设初期,牧民们听说要建光伏电站,开始很抵触,担心破坏植被,加上语言不通,沟通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李晋原说,“后来我们一边建设,一边耐心与牧民交流,通过开展的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程,牧民们亲眼看到了光伏板的遮阳护绿保湿作用,植被成片恢复绿色生机,大家也就放心了。”


大漠流金,蓝海崛起。该项目建设高峰时期,有超过3600人和300台机器在这片区域同时施工。企业引入智慧工程管控系统对施工作业区全面监管,智慧化管控覆盖率达到100%。


从项目部出发,驱车2千米,笔者跟随项目部人员来到了4号升压站,站内随处可见的白色“大家伙”吸引了笔者的目光。李晋原告诉笔者,这是35千伏箱式变压器,相比传统的箱变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草原的破坏。李晋原介绍,相比传统的光伏变压器,这样的箱式变压器每台可节约成本约1万元,900台全部建成后,仅此一项技术就可节约成本900万元。企业为了控制成本、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同步开展了“组件选型、光伏支架基础、光伏子阵布置”等8项这样的创新优化设计,为项目节省造价14亿元。


智慧管理创下多项第一


在项目现场,笔者看到,光伏板下长满了绿油油的植物,原本的沙地已经逐渐被绿色的植被所覆盖。该项目土建专责赵跃嵩介绍:“光伏板大规模应用H型钢桩作为平单轴桩基,在国内还属于首次。相比混凝土预制桩,打桩直径从400毫米降至100毫米,无须引孔,还能有效减少混凝土桩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有了光伏板的遮挡,板下阳光不再那么酷烈,减少了水分蒸发,更有利于植物生长。大跨度的柔性光伏支架设计,使每亩地上仅有5~6根桩基,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


“光伏支架还内置了智能算法,能够自动计算出太阳每天的运行轨迹,并根据这些数据调整支架转动的方向。这种技术被称为跟踪器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发电量。与传统的固定支架相比,使用跟踪器技术的光伏板在不同地区可以提高10%~20%的发电量。”该项目副经理高鹏介绍道。


光伏基地智慧施工管理建设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建立云端大数据管理平台,形成“端+云+大数据”的新型光伏工程管理模式。结合无人机与自动机巢等开展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管理;通过施工过程中问题库收集整理光伏工程建设质量通病、典型案例和各类缺陷清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标准,先进、系统的技术案例。


该项目致力于建成和打造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新高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典范、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标杆,创下了国内光伏的多个首创和第一,即规模最大的“沙戈荒”采煤沉陷区光伏项目、首创光伏组件+一体化支架光伏发电项目、首次大规模应用H型钢桩平单轴支架基础的光伏生态治理项目。


该项目计划10月底实现全容量并网,年发电量约5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7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70万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2届光伏智慧运维及人工智能大会暨储能运维大会